欢迎访问鹿泉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 适老模式 繁体版  丨  简体版
首页  > 概览  > 文化  > 文化古迹
古寺龙泉与元好问
2020-06-15   来源:鹿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1 打印

古老的龙泉寺位于上庄镇韩庄西洞沟山丘陵地带,寺周围是上万亩的国有山林,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没有污染,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古寺。
龙泉寺之所以出名,一是人文,二是山泉。
县志记载,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于 1250年来到白鹿泉居吕氏园居住时(当时的鹿泉名西宁州),曾走遍宁州山水,在龙泉寺都留下了他的诗文和传说。(元好问在《鹿泉新居》这首诗里曾写到:“灵岩龙泉曾一到,独欠封龙展衰步”证明他确实到过灵岩寺和龙泉寺,并为没有到过封龙山而遗憾。)公元1257年他六十七岁时在白鹿泉病逝,后走常山三百里,运灵柩回山西故里安葬。现其墓志铭文对其居住鹿泉七年,并卒于鹿泉均有详细记载。(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其诗《鹿泉新居》里有:“明年高筑野史亭,天已安排看山处,多惭不及谢宣城,标出敬亭天一柱。”的诗句,表达了他修史的决心,获鹿县志有此诗在册。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较为大家熟悉的词有:
“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来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燕丘处。”
这样一个好大学问的伟大人物,晚年在白鹿泉居住,他曾经多次到龙泉寺访古游览,留下了著名诗篇《游龙泉寺》诗中写道:
       柿叶殷红柘叶青,黄花霜后犹鲜明。
       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榴冷冷堪濯缨。
       皇统贞元见题字,良辰美景乐生平。
       何人解得登临意,灭没疏云雁一声。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知道,元好问老先生一定是在那年的秋天柿子叶红的时候,去的龙泉寺。诗中的“黄花霜后犹鲜明”一定是指的满山遍野的野山菊。
清光绪7年版的《获鹿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龙泉寺在县南20里洞沟山,山腰有泉为龙首泉,泉鸣涧壑,夜间其声如雨骤至。正隆二年建,至今形迹尚存,有元学士王思廉作记,元好问题诗。俗传龙池夜雨八景之一。”
龙泉寺的水能治病,民间广为流传。由元代工部上述尚书王思廉撰并书的碑文记载,“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对龙泉寺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证明它是一个低纳富硅并含24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其中的硒元素对心脑血管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进一步证明了碑文记载和民间广为流传的龙泉水能治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