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市级非遗名录:获鹿丝弦
毗邻河北省会西部太行山下的千年古城—鹿泉市古称石邑、获鹿,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蕴藏了丰富的艺术珍宝,获鹿丝弦就是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孕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
获鹿丝弦起源于明末元初,又名弦索腔、四弦、女儿红,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是流传于石家庄、鹿泉、平山、正定、赵县等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脉,获鹿丝弦属于中路丝弦,是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官调与越调各成体系,其剧目主要是以越调为主。
获鹿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激越悠扬,时而如怒涛翻滚,时而如瀑布急泻直下,极具燕赵慷慨奔放的人文地方气息。获鹿丝弦通过历代丝弦艺人的演出实践,不断吸收与创新,形成了自成体系、丰富而又生动的独特唱腔。其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获鹿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俗称“炸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获鹿丝弦的表演风格追求热烈、奔放,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与各种台步外,丝弦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抖髯口、靴子功、耍帽翅、耍手帕、耍鞭等。生角与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富有张力,粗犷豪放;丑角表演诙谐、幽默。
丝弦的乐器古称“弦索”,就是一种比柳叶琴大、比琵琶小的板胡乐器,俗称“土琵琶”,其粗弦高声,为老艺人手工制作,是丝弦独有的演奏乐器。
根据获鹿县志记载,获鹿是丝弦的发源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事丝弦表演的民间艺人靠撂地儿“唱饭儿”谋求生计。七七事变前,丝弦艺人刘魁显、王振全创办了“玉顺班”,戏班曾在石门镇西花园戏棚演出。1937年,班社更名为“隆顺合剧社”。 1947年,石家庄解放,获鹿丝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演员开始在戏园剧场演出。刘魁显任丝弦剧团第一任团长。1957年,剧团进京演出,享誉京城。著名演员王永春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9年,获鹿丝弦剧团的前身石家庄市丝弦二团划归获鹿县。1960年《空印盒》一剧在长影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出国演出拍电影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丝弦剧种享誉全国。
1988年以来,剧团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流失了大批演员。但仍有部分追求丝弦艺术的艺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1995年获鹿丝弦剧团以清装故事剧《回头记》参加市戏剧汇演,荣获十一项大奖。199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儿童剧展演中,剧目《假小子与胖墩》、《赵州桥新传》、《山娃与狗熊》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三等奖。1998年剧团表演的《回头记》在河北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荣获编剧、导演、音乐等七项大奖。
近年来,年老的丝弦艺人逐渐退出舞台,年轻演员流失严重,后备力量不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为保护和继承这一传统剧种,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多次对其音乐、剧目、历史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存档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1全面普查获鹿丝弦,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2深入挖掘获鹿丝弦相关资料,对获鹿丝弦的唱词曲目进行搜集、深入研究3定期举办以获鹿丝弦为主题的群众演唱活动4 剧团排演出一台代表剧目,进行专场演出,增强群众认可度。5通过媒体与网络,广泛宣传获鹿丝弦,扩大影响力。
虽然获鹿丝弦处于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困境,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助,加上地方文化部门的深入工作和艺人们的辛勤努力,获鹿丝弦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就一定能够继续发展,并闪烁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