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
丝弦剧种的产生与变革
丝弦属地方剧,现主要活动在鹿泉、石家庄及周边各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的喜爱。丝弦也叫“弦索腔”、“四弦”、“女儿红”,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有传统剧目六百余出,音乐曲牌五百支左右。既有说唱扭逗、歌舞、表现民间生活情趣的小戏,也有反映宫廷生活、斗争的袍带大戏。丝弦的唱腔有奔放、激越、哀伤、敦厚之感,乡土气息特浓,由于演出剧目的特殊需要,在表演中还有耍盘、碗、抖帽翅、耍鞭等特技。
丝弦《空印盒》
丝弦起源于元末明初。纵观戏剧资料,丝弦应渊源于元杂剧之北曲和燕赵地区的民间“小令”。元曲的兴起对丝弦的演唱、曲牌以及表演各方面的成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严长明《秦云撷英小录》中记有“弦索腔”流传于北方。据记载,丝弦剧种的前身也叫“弦索腔”,由此看来丝弦剧种是紧跟着元杂剧的历史曲脉而走过来的。
丝弦这个古老的剧种沿续到了清至近代,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逐步走向成熟。在河北古老的剧种中,昆腔、高腔、丝弦、乱弹属大剧种,在艺术上,曾有过密切的联系和长期合作。故在艺人中间有昆、高、丝、乱不分家的传说。丝弦剧种发展较快,到清末民初,已发展成大戏,曾有戏中之王之称(指河北地方戏)。据戏曲词典记载,流传于石家庄、邢台、保定一带的丝弦受元明弦索腔的遗音,在清康熙初年曾遭禁止。清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进入保定地区,一些山西、陕西梆子艺人南下躲避战乱,于是传来了中音板胡等乐器,同时在演唱表演上也受到了各剧种的影响,于是丝弦又分成了东路、南路、西路、北路、中路五个支脉,石家庄、鹿泉的丝弦属中路。丝弦从演唱表演上发展较快。据县志记载:丝弦是流传于获鹿县区域内的剧种,“获鹿丝弦戏,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由上可以说丝弦就扎根于获鹿大地了,当属发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在野台子演出,随着石家庄的崛起,丝弦剧种渐被官方认识,走进戏园剧场演出。“七·七”事变前,丝弦艺人刘魁显、王振全(获鹿西龙贵人)创办了“玉顺班”,曾在石门镇西花园席棚里演出。当时的“翔班”主要演员有:刘魁显、王振全、杨月楼等。班内管理实行股份制。随着演出收入的提高,在1937年又改名为“隆盛合剧社”,主要在石门镇戏园演出。后又出王永春、张永甲、刘艳芳、石连秀、李小楼、聂占元、尹月华等名演员和名鼓师芦保群、琴师温明、溪德义。拍了很多好戏、连本戏,演出场棚满,很受群众欢迎,像封神演义、樊梨花征西、呼延庆打擂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47年石家庄解放,丝弦剧种和艺人从此获得新生。刘魁显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团长。
鹿泉丝弦剧团的诞生与发展
鹿泉丝弦剧团前身是石家庄市丝弦二团。新中国诞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1951年石家庄文化主管部门将刘魁显的丝弦剧团收编,更名为“石家庄实验丝弦剧团”。以后剧团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两个团。一团即现在的石家庄市剧团,二团于1958年经石家庄专署批准划归获鹿县,更名为获鹿县丝弦剧团,共有演员108人。1960年,将获鹿县丝弦分为两团,老师为一团划属藁城,学员为一团留获鹿称获鹿剧团(人们常称获鹿小丝弦),演员65人。同年,井陉、获鹿县合并,丝弦剧团更名为“井陉县丝弦剧团”。以后获鹿又划桥西区,剧团更名为“桥西少年丝弦剧团”。获鹿重新设县后,丝弦剧团又恢复了原来的“获鹿县丝弦剧团”。1966年剧团解散,演职员被下放到县属厂矿企业参加劳动。1968年,调回部分演职员又重新组建了县文工团,也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学唱革命样板戏,又将县文工团改为“获鹿县京剧团”,添置西乐,乐师达22人,主要上演《红灯记》等众多现代戏。1977年又更名为“获鹿县丝弦剧团”,1994年撤县设市后,更名为“鹿泉市丝弦剧团”,1997年在丝弦剧团的基础上又组建成立了“鹿泉市歌舞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丝弦剧团的诞生与发展,几经风雨,历尽沧桑,并不断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3年,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1957年剧团进京演出,引起首都广大观众和文艺界极大关注,著名演员王永春(获鹿西龙贵人)多次受到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首都各大报纸、新闻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同年11月,剧团在中国文联礼堂为首都文艺界专场演出,周恩来和李富春亲临观看,之后周总理推荐剧团在怀仁堂给中央领导做了汇报演出,同月21日,周总理亲笔为丝弦剧团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总理多次观看演出,剧团倍受鼓舞。1960年,《空印盒》一剧在长影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丝弦剧种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它填写了丝弦史上辉煌的一页。1963年,剧团创作演出的《胆剑篇》参加石家庄地区组织的戏曲大赛,获编剧、导演、表演三项大奖。1978年,剧团再一次进京演出,演出剧目《潘杨讼》、《天河配》等,受到有关领导贺敬之、文艺家曹禺及各界人士的欢迎,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领导和专家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95年,以清装故事剧《回头记》剧目参加石家庄市戏剧汇演,荣获11项大奖。1996年,在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九六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演”中,剧团上演的儿童组剧“献给跨世纪的新一代”,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三等奖。1998年,剧团又以《回头记》一剧参加河北省第五届戏剧节,荣获编剧、导演、音乐等7项大奖。1999年,折子戏汇演又拿大奖,剧目《鞭打芦花》还得了特等奖。
近年来,剧团演出的重点转向农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爱戴。同时,经常配合市中心工作进行文艺演出,为鹿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